歷屆得獎者

2019 總統科學獎得獎者
李遠鵬院士

數理科學組 ─ 李遠鵬院士

探究自然本質 樂此不疲

在臺灣孕育出世界級的研究能量

 

李遠鵬教授於1952 年出生於新竹。臺大化學系畢業服兩年兵役後,赴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師從享有崇高學術地位的 George Pimentel 教授,開啟了李教授長年致力於自由基領域的研究歷程。

完成博士學位以及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後,於1981 年回臺擔任國立清華大學 ( 簡稱清大) 化學系副教授。當時,臺灣進行現代基礎物理化學實驗的人很少,環境艱困,但李教授一路走來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默默地為臺灣現代化的基礎科學教育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教授在科學教育方面的貢獻包括,在清大建立了現代化的物理化學課程,並首次引進化學動態學、雷射化學、物理化學研究技術、雷射化學實驗等課程,同時也是第一位將高解析霍氏紅外光譜儀 (FTIR) 引進臺灣的人。此外,李教授指導了臺灣為數眾多的物理化學家,這些人才畢業後開枝散葉,各有成就,成為產業與學界的中堅份子。

李教授在行政工作上也有優異的表現與貢獻。1991-2003 年在清大擔任國科會貴重儀器中心主任期間,將中心儀器從 12 臺擴展到 28 臺,增添許多在化學、生物和材料分析領域的最先進儀器,也因此服務了全國極多科學家,使其可以使用最好的儀器從事研究,在提升臺灣研究水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2004 年轉任國立交通大學( 簡稱交大) 後,於 2005-2008 年擔任理學院院長,大力提升理學院的研究質量和國際化,包括爭取經費規劃建「基礎科學教學研究大樓」、協助設立開放式網路教學 (OCW) 、設立「跨領域科學學士班」,招收優秀的大學生進行跨領域科學的培養,並選送國外交換研究。

此外,李教授亦於 2006-2017 年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擔任「前瞻跨領域基礎科學中心」主任,組織數個跨領域研究團隊,致力於對國家經濟極為重要的再生能源、生醫檢測和尖端物質及元件之研究,成果卓著。

為了促進交大理學院的國際化,李教授除了延攬多位外籍教授,還大力推動國際交流及合作。這些教授不僅給臺灣帶來了獨步世界的技術和研究題材,還協助臺灣和日本及其他國家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建立廣泛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確實地提升了臺灣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化。

在學術研究方面,李教授自回臺後,在自由基光譜學、動力學和動態學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多年來,李教授已經發現一百多種在大氣化學、燃燒化學或天文化學上重要新的自由基或其新的光譜,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認可。

李教授是世界上仲氫 (para-hydrogen) 間質隔離技術和步進式掃描時間解析霍式紅外氣態吸收光譜技術的領導者,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1999)、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第三世界科學院 (TWAS) 院 (2011)。 近年來亦獲得許多國際獎項,包括 2016 年獲日本光化學會本多 - 藤嶋獎、2017 年獲德國宏博研究獎。2018 年獲 George Pimentel 獎,是間質隔離研究最高榮譽。

李教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展以步進式掃描時間解析霍式紅外光譜研究不穩定氣體自由基紅外吸收光譜的先驅者,並利用此技術首次檢測到許多自由基的紅外光譜。其中一項重要貢獻是,李教授率先測得庫利基(Criegee) 中間體的紅外光譜,並發現其快速之自身反應,帶動了世界上此領域之研究。庫利基中間體是六十多年前被提出的極重要的大氣化學反應中間體,和大氣中臭氧消失、羥基 (氫氧根) 產生及氣凝膠產生關係密切,李教授的此一發現,為相關研究建立了重要里程碑。

在量子固體仲氫間質隔離方面,透過使用仲氫量子固體做為新的間質,發展了許多全新的應用,更使李教授成為此領域的領導者。此外,最近又新創利用電子槍產生帶質子的多苯環化合物,檢視其紅外光譜來推測外太空一些未知紅外譜帶的來源,又發展高效率氫原子反應法研究外太空重要分子之氫化反應,解釋了一些多年來的天文觀測謎團,對星際化學有重大貢獻。這些都是李教授多年來不懈投入的成果,李教授的努力,不僅為臺灣的科研教育做出卓越貢獻,更證明了,臺灣也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值得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