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得獎者

數理科學組
葉永烜 院士

數理科學組 ─ 葉永烜 院士

開創臺灣行星科學研究新篇章

深入探索土星系統 國際學術聲望卓著

 

葉永烜院士致力研究彗星物理學、行星動力學,以及衛星與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成果極為豐碩,累計發表超過 500 篇的期刊論文,其中包括 60 多篇發表於國際頂尖的期刊如《自然》和《科學》上的論文。其中關於彗星大氣與太陽風交互作用的基礎研究,對於瞭解太陽系的形成及行星的起源,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他更是歐洲太空總署(ESA)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卡西尼- 惠更斯號計畫」的三位主要創議者之一。他提出土星環的大氣模型和帶電粒子在電磁層動力學中的作用,並且帶領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團隊參加土衛二的噴氣中含有大量水氣的研究,這些開創性的貢獻,讓人類得以進一步認識土星系統,探索外星宜居環境可能性及生命起源。

 

葉院士 1947 年出生於南京,舉家來臺短時間後即遷移至葡屬澳門。在聖公會蔡高中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求學歲月,啟發了他對於知識的好奇和熱情。之後他赴美深造,1970 年於匹茲堡大學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74 年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應用物理學及資訊科學博士學位,之 後並繼續於該校進行博士後研究。1978 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高空物理所聘請葉院士加入擔任研究員,服務長達 20 年。

 

1991 年和 1992 年間,葉院士擔任行政院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的首席科學家,致力於臺灣第一顆科學衛星的任務定義,以及科學酬載的設計和選擇,為臺灣的太空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1998 年定居臺灣,並應國立中央大學的邀請擔任理學院院長,六年任期中充分運用自己的通才素養和協調 規劃能力,成功建立認知神經科學所、生物物理所及生物資訊所,並於天文所成立太陽系實驗室,開創了臺灣行星科學研究的新篇章。

 

葉院士協力籌建國立中央大學的鹿林天文臺,使其成為國家級的設施,推動時域天文學的發展,鹿林天文臺躍升成為產出重大科學價值國際合作及太陽系研究亮點的重要平臺。葉院士率領的國內團隊成功參與多項國際太空任務,包括ESA 和NASA 合作的卡西尼土星任務、ESA 的 Rosetta 彗星任務、火星快車,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 ESA 的 Bepi Colombo 水星任務等。2020 年,成立臺灣太空科學聯盟(TSU)並擔任主席,促成產官學的緊密合作,進一步整合我國學界的太空科技能量。葉院士並向業界募款,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設立「年輕天文學者講座」,希望能延攬國外的優秀年輕學者來臺推動天文教育。葉院士致力於科學人才的培育,成功培養出眾多的高教英才,並投入 K-12 的科教領域,尋找和培育特殊的人才。

 

葉院士的學術影響力極為深遠。他以臺灣名義發起和組織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組織(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並在 2002 年擔任籌備委員會主席,以及第一屆的理事長。如今,該組織已經擁有超過54 國11,000 名會員,與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及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EGU)齊名,對提升亞洲地區相關學術地位貢獻卓著。

 

身為一位享有國際盛譽的學者,葉院士多次獲獎。對於卡西尼計畫的貢獻,使其獲得 NASA 頒發的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他被授予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的艾克斯弗獎章(Axford Medal),更有一顆小行星 18730 以他的姓名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學領域的貢獻。葉院士於 2016 年獲選為第 31 屆中央研究院的院士。2020 年,葉院士獲得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頒發的「傑拉德·柯伊伯獎」(Gerard P. Kuiper Prize),此獎項旨在表彰在行星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天文學家,為一項終身成就獎。

 

 

  • 葉永烜 院士
  • 葉永烜 院士